內容提要:【1.3542億人次等于多少人次】熱度:531
1. 2015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
2020年南寧市入境旅游人數有42786人次,比2019年減少了647114人次,同比下降93.8%,其中有28235個外國人,2020年入境旅游人數中外國人占比65.99%;旅游外匯收入共9543萬元,比上年減少了252721.33511207萬元,同比下降96.36%。
2. 2015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下降
根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5年1-6月,外國人(不含港澳臺同胞)來華旅游入境人數為1236.36萬人次。其中亞洲地區入境人數最多,為791.52萬人次,占比為64%,其次為歐洲226.63萬人次,美洲153.96萬人次,大洋洲37.14萬人次,非洲27萬人次。入境人數排在前五位的國家是: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蒙古。
3. 2017年我國入境游客人數
根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在過去幾年中,接待入境游人數最多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和上海。
我國接待入境游客人數最多的城市是廣州,游客主要來自港、澳、臺三地。以入境游游客的國別來分,亞洲以韓國游客最多,日本次之。再次是蒙古和新加坡。美洲以美國游客最多,加拿大次之。歐洲以俄羅斯游客最多,其次是德國和法國。大洋洲以澳大利亞最多,新西蘭次之。4. 2011年我國的入境旅游人數達到了1.3542億人次
一、中國出境游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出境游的發展在經歷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增速趨緩。自2011年以來增速一路下滑,2016年增速僅為4.3%。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同比增長5.03%,但仍保持2014年以來的個位數增長水平。出境游增速放緩短期內難以改變,在微弱復蘇中短期來看增量市場空間有限。
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變化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網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旅游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2016年我國出境游人次為1.22億人次,約占我國總人口的8.82%。對比各國經驗,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之后,出境旅游人數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根據我國人均GDP的水平,對標韓國、俄羅斯出境游發展軌跡,目前我國的出境游人次占總人口比例較低。目前我國持有因私普通護照的人口比例約為10%,出境游市場潛力巨大,中長期向好。
部分國家離境旅游人數與人均GDP
傳統熱門目的地東亞國家普遍增速較快,其中泰國受高基數影響增速較低;韓國由于外交關系影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游客數大幅下降近一半;另一東北亞國家日本則承接了部分轉移客流,前三季度增速為11.1%;香港增速較低,臺灣游減幅較大;美國、加拿大增長穩??;歐洲逐漸擺脫恐襲陰影,強勁復蘇,整體增速為29%,其中英國、法意瑞等熱門目的地增速在50%左右。
我國出境游目的地變化受幾大因素影響,其中目的地安全(負面)、外交關系(正負均有)、簽證政策(正面)、熱門影視劇綜藝效應(正面)影響居前。
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方式
二、出境游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旅行社、出境社設立門檻不高,旅行社出境游領域競爭激烈。
境外自由行對游客的語言能力、規劃能力等綜合能力要求較高,更多游客選擇參團出行,尤其是在目前出境游普及、二三線城市出境游人次增長迅速的發展階段。2016年旅行社組織出境游客5,588萬人次,占出境游總人次的比重約為46%,較2010年的29%有顯著提升。出境跟團游的發展長期向好,成長空間較大。
行業總體微弱復蘇與結構性機會并存,出境游龍頭凱撒旅游業績穩健,深耕歐洲旅游,歐洲游走出恐襲陰影、復蘇反彈具備增長潛力,東歐逐漸成為新興目的地;我國與韓國關系修復帶來韓國游復蘇,凱撒旅游是2018年平昌冬奧會大陸獨家票務代理商。預計凱撒旅游受益于行業成長將迎來業績高增長。
5. 2015年入境旅游人數上漲原因
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由三大部分組成,即外國人(含外籍華人)、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主要特點有:
(l)我國的入境旅游人數一直在上升,由1980年在世界排名第18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4位。
(2)在入境游客人數中,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游客一直占絕大多數,如1978年占86%,2016年仍占79.68%。
(3)我國的外國人旅游市場基本穩定,除美國一宣是我國旅游的主要客源國外,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以韓國、日本、俄羅斯游客為主。
(4)隨著我國入境游客人數的增多,我國的旅游外匯收入也在穩步增加,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不斷上升,從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4位。
6. 2015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月分布情況
一、旅游產業市場結構的現狀
“十二五”期間,在全面完成各項規劃目標的基礎上,我國旅游業奠定了以國民大眾旅游消費為主體、國際國內旅游協調發展的市場格局,世界旅游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在國際國內市場開發、產業體系建設、產業功能釋放、體制機制創新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突破,旅游業發展的國家戰略更加明確。
(一)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國內旅游得到進一步發展,牢固樹立了在產業中的主體地位,旅游消費在居民消費的比例持續上升,在擴大內需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確保了“十二”期間我國旅游業平穩較快增長。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為10.1%,超過教育、銀行、汽車產業。旅游已成為人民群眾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動了人民素質提高和生活質量提升。
1、市場持續增長
從2006年開始到2015年,我國國外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人數明顯呈現上升趨勢,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更是高達40億人。在保持旅游人數穩定上升的同時,出境旅游將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國旅游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國內旅游為基礎,國內、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場共同發展的格局。
2、旅游效益顯現
如圖1—1從2006年到2015年,我國旅游行業收入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到2015年,我國國外旅游收入達到1136.5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高達3.42萬億美元,旅游總收入達到了4.13億元。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旅游行業在我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旅游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逐漸顯現。
(二)中國旅游產業市場集中度
指數分析衡量集中度最常用的指標有:CRn指數、HHI指數和洛倫茨曲線??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擬采用CRn指數作為主要分析工具。該指數通常用前幾位企業的銷售值占整個市場的銷售總量的比重來表示,擬采用經營收入來衡量。一般地講,這一指標數值越高,表明行業壟斷就越高。同時,它綜合反映了某市場中企業數目規模的分布情況,是決定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
由表2—1通過對2008—2015年中國四大上市旅行社營業收入的計算得出了旅游行業行業集中度CR4,其數值均低于10%,根據植草益的市場結構定量化分析的結論,CR4<30%所以目前我國旅游業屬于分散競爭型。由中國旅游行業統計年鑒分析可知1990年以前我國旅游行業市場結構屬于極高集中度的寡占型。而由上表中分析數據可得,隨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大量旅行社不斷涌現,在市場結構類型上由極高集中度的寡占型逐漸演化成競爭型。
二、旅游產業市場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競爭機制
我國的旅游業處于國家保護之下,國有企業享有經營特權,缺少引進激勵機制,未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而且在體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現象,旅游企業沒有真正走入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實體,制約企業的自我發展。
(二)規劃不科學,環境破壞不時發生
在旅游開發階段規劃,未考慮環境要素專項保護措施,破壞自然文化遺產保護,高能浪費等現象不時發生。由于財政困難,有些景點對旅游設施的物質投入少,花錢多的項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簡,以致設施不全。如位于我國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點,交通不夠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達,鐵路也經常處于超載狀態運營,加上郵電、傳遞、信息通訊也欠完善,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三、旅游產業市場改進措施
(一)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完善與旅游服務相關聯的各項配套設施
全面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大項目建設,包括旅游交通設施、旅游通訊設施、重點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安全設施以及資源環境保護設施等旅游基礎設施。加強旅游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中心城市、干線公路、機場到重點旅游景區的旅游支線公路。
(二)鼓勵旅游企業發展,加快旅游企業體制機制改革
1、培育大型旅游集團,支持中小旅游企業發展
積極支持中小旅游企業發展,發揮其在自主創業、吸納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夯實行業發展基礎。引導和支持中小旅游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場開拓能力,實施中小旅游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加快推進中小旅游企業服務體系建設。
2、鼓勵旅游企業加強品牌建設
引導旅游企業將發展自主品牌作為企業戰略重點,支持旅游企業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國內外并購等多種方式發展自主品牌。引導旅游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通過國際參展、宣傳營銷、質量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三)建立有關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旅游規劃中的環境保護要求
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加強對旅游景區開發規劃和旅游城市建設規劃中對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視,在旅游開發階段科學規劃,合理確定旅游景區游客環境容量,明確環境要素專項保護措施,對水資源保護、水污染處理、水土保持、大氣保護、噪音控制以及環衛設施配套需進行專門規劃。
四、總結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旅游業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既有重要的發展機遇,又有嚴峻的挑戰。我國旅游業已處在“市場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管理提升期”,面臨著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人們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轉變。
7. 2015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
2015年1655萬,2016年1786萬,2017年1723萬,2018年1523萬,2019年1179萬,2020年1003.5萬,2021年預測876-964萬。
8. 2016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走出國門,去世界“看一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居民出境人數達到1.69億人次,比20年前增長17倍。另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8年,我國居民國際旅游支出達到2773億美元,占世界旅游總支出的18%,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旅游支出國,為世界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9. 2012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數1.33億
列式:15000/(1+20%)=12500答:該市2011年出境游人數是12500人。
10. 中國入境旅游人數統計
第十名:長春
4個5A,A級以上38個。長春,別稱“春城”,古稱“喜都”、“茶啊沖”,是吉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長春擁有A級以上景區38處,其中5A級景區4個:偽滿皇宮博物館、凈月潭風景名勝區、世界雕塑公園、長影世紀城。
2020年,全年旅游總收入1381.52億元,增長37.4%。旅游外匯收入6865.01萬美元,下降69.99%。
第九名:保定
4個5A,A級以上43個。保定,古稱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也是戲曲之鄉、游泳之鄉、“長壽之城”,因體育冠軍輩出,又稱“冠軍之城”。
保定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為燕國、中山國、后燕立都之地;市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古蓮花池、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保定擁有A級以上景點43處,5A級景區4個:白洋淀景區、野三坡景區、白石山景區、清西陵景區。
2020年,全年接待國內游客5355.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7.9%;創收602.6億元,下降55.0%。接待國際游客0.6萬人次,下降97.1%;外匯收入25.3萬美元,下降97.7%。旅游總收入602.6億元,下降55.1%。
第八名:無錫
4個5A,A級以上53個。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
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擁有A級以上景點53處,5A級景區4個:黿頭渚景區、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靈山景區。
2020年,全年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6010.20萬人次,恢復到去年的58.7%;接待旅游、參觀、訪問及從事各項活動的入境過夜旅游者9.11萬人次,比上年下降84.7%。旅游總收入1057.89億元,恢復到去年的51.3%。
第七名:洛陽
4個5A,A級以上75個。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歷史上先后有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洛陽市共有A級旅游景區75處,其中5A景區4處:龍門石窟,白云山,雞冠洞,老君山,龍潭大峽谷;擁有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多個遺址。
2020年洛陽年接待游客1.4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380億元。
第六名:桂林
4個5A,A級以上91個。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國家對外開放重要的國際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組織推薦中國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桂林遍布全市的石灰巖經億萬年風化浸蝕,形成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獨特景觀。桂林三絕,山清、水秀、洞奇,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擁有A級以上景區91處,其中5A級景區4個:漓江風景區、樂滿地度假世界、兩江四湖·象山景區、獨秀峰·王城景區。
2020年,全年接待國內游客10231.3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4.3%。國內旅游總消費1231.09億元,下降28.9%。入境過夜游客9.83萬人次,下降96.9%。國際旅游消費3549.51萬美元,下降98.3%。國內過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數1.65天。
第五名:上海
4個5A,A級以上130個。魔都”上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龍頭城市。
上海擁有A級以上景點130處,其中5A景點有4處:上海野生動物園、上??萍拣^、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市中國共產黨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景區;上海東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外灘的西洋建筑與陸家嘴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新天地既保留了昔日的石庫門、老洋房,又展示著最新的流行元素。
2020年上海接待國內游客2.3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809.50億元,恢復程度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8%和20%。
第四名:西安
5個5A,A級以上84個。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陜西省會,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與羅馬、雅典、開羅并稱世界四大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西安是個充滿歷史感的城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沉淀與底蘊仍然靜靜地延續。西安擁有A級以上景區數量為84處,其中5A景區5個:秦始皇兵馬俑、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華清池、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
2020年,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總數突破3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3146億元,分別增長21.7%和23.1%,獲評全球20個熱門旅游目的地和全國夜間經濟十強城市。
第三名:蘇州
6個5A,A級以上54個。蘇州,古稱吳,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
蘇州座落在水網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并行,十分的富有江南氣息,蘇州的古鎮和老街很多。蘇州A級以上景區數量為54處,其中5A景區6個:蘇州園林、周莊古鎮、同里古鎮、金雞湖、太湖風景名勝區、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
2020年,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607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2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并躋身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
第二名:北京
8個5A,A級以上227個。北京,我國首都,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
北京擁有A級以上景區數量為227處,其中5A景區8個:天壇公園、頤和園、故宮、奧林匹克公園、八達嶺—慕田峪長城旅游區、恭王府、明十三陵景區、圓明園遺址公園。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成為其吸引游客的原因。
2020年北京市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1.84億人次,比上年下降42.9%;實現旅游總收入2914億元,下降53.2%。
第一名:重慶
10個5A,A級以上281個。重慶,簡稱“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巖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在這里,問路不講東南西北,只講上上下下。
11. 2015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增加
除了傳統的公務員和教師外,下面這些職業的前景不錯。
一、網絡營銷師
前景亮點: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部分大企業也難逃陰霾。生存環境的惡化,促使企業不得不想方設法推銷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從傳統的“打廣告”方式,到多元化媒體推廣、關鍵詞搜索等,充分顯示網絡營銷進入了新時代。為此,企業推廣就需要大量懂得多媒體手段、網站優化、關鍵詞優化、營銷心理學等專業人才,來操刀新穎獨到的網絡營銷策劃,網絡營銷師越來越吃香。
專家點評:
市場營銷從傳統的單一的廣告模式,走向了網絡多元化模式,面對日益細分、需求多元化的客戶,營銷的技術和手段也得不停更新才有出路。尤其在微博興起后,網絡營銷、推廣又掀起一次浪潮。專家指出,趣味性、互動性、易于傳播的網絡營銷向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只有對消費者心理、經濟行為,興趣趨向等有透徹的了解,才能做出好的營銷策劃。例如,“百度搜索”已是商家營銷的必爭之地,要做好網站和關鍵詞優化,營銷人員不僅要懂得相關技術,還要對市場有強烈的敏感性。
二、應用程序開發員(移動網絡領域)
前景亮點:目前個人媒體終端發展迅速,除了手機不斷的更新換代,像IPAD這樣新型媒體終端也以一年一翻新的速度革新,要求新的應用技術必須緊跟腳步,才能讓更多的內容豐富到終端,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據Flurry分析公司數據顯示,2011年最后一周,全球手機應用程序的下載量超過12億,其中中國下載量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從媒體信息通訊到網絡游戲推廣,應用程序開發的職業前景在這個信息時代已無需贅述。
專家點評:無論是最新的個人媒體終端,還是手機用戶,中國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目前,這個領域的發展才是一個起步,待網絡通訊、媒體信息發展、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和網絡設施完善、升級,其將會出現“大躍進式”的發展。目前,應用程序開發,尤其是在移動網絡方面,中國的技術只是處于襁褓階段,如果已明確自己要在這個職業方向上發展,出國深造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要做好長期、持續學習技術知識的準備。
三、職業規劃師
前景亮點:《新京報》近期報道,目前在我國從事職業規劃咨詢服務的專業人才極度緊缺。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估算,全國應有130萬人從事職業規劃師工作,才能滿足當下的社會需求,尤其在金融和IT行業,具備從業資質的職業規劃師十分匱乏,具備專業資質的職業規劃師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另外,從收入情況來看,目前職業規劃師的收入不菲,水平每月可達七八千到兩三萬人民幣不等。
專家點評:
職業規劃咨詢服務是一個極為專業的領域,對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從中國職業規劃師CCDM認證培訓的門檻來看,基本的資歷要求是本科學歷、5年以上工作經驗。職業規劃師不僅個人需具有豐富的職場閱歷和職業經驗,更要對職場動態有實時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還需要掌握專業的職業規劃咨詢手段,才能幫助客戶進行職業規劃咨詢服務。
在具備專業的職業規劃咨詢技能的同時,職業規劃師還須有一顆樂于助人的心,善解人意,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幫他解決職業發展方面的困惑。職業規劃師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高尚職業,也正因為此,近年來投身于這一新興領域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
四、金融分析師
前景亮點:金融分析師是橫跨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高端職業。市場金融化是中國經濟,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所在,金融領域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最大的行業板塊之一。眼下,不論是提高資本市場有效性、優化開放式基金管理、創業板市場的設立和操作、商業銀行股份化、股票指數期貨等等都是各金融企業角逐之地。金融機構對金融分析師求賢若渴。
專家點評:
金融分析師屬于金領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度要求也很高。金融分析師CFA資格認證考試被譽為“全球金融第一考”,考試涉及面相當廣泛,全球范圍內的通過率都不高,這也是該行業人才搶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財經記者
前景亮點:財經新聞的崛起和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分不開的。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組織機構等都非常需要各種經濟信息以幫助自身決策和計劃。而且大眾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簡單的信息播報,更注重信息的深入解讀。財經記者的重要性因此大大凸顯,從尋找新聞線索、深入調查到最后成文,都要求該記者要對財經、金融領域的基本運作規則和市場規律了如指掌,方可出色完成任務,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受眾多媒體青睞,且酬勞不菲。
專家點評:
財經記者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所細分出的專業人才。他不僅是媒體中的記者,還要是財經領域和金融領域的專家。知名《經濟觀察報》財經記者仇子明在其微博中指出,真正的一流財經記者除了具備一個優秀記者的基本素養外,還必須具備:1、金融功底扎實,理論水平至少不亞于券商的行業研究員;2、在業內具備廣泛的人脈。從這個要求來看,要在該領域有所作為,一定要做好更細致、更具體的職業定位,在一個方向上不斷學習,不斷專研,日積月累才有可能著“一家之說”。
六、稅務咨詢師
前景亮點:稅務問題是各企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企業在貸款、融資、員工管理、利潤核算等各個環節都涉及稅務問題,且近年來國內外稅制改革正在進行中,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稅負風險。因此,不少大型企業已專門設置稅務師崗位,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咨詢業務也如火如荼。
專家點評:
相比過去,現在企業要面臨的稅收問題更復雜更專業,所以市場對稅務咨詢師的需求越來越凸顯。該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不僅要精通稅務管理和國內外稅務政策,掌握政策動向的第一手資料,還要擅長高層次的財務管理合作。在企業里,稅務咨詢師是高端財務管理人才。如果有意成為此方面的專家,則需要潛心研究國內外稅收制度、稅法,并踏實積累實踐經驗。
七、時尚編輯
前景亮點:時尚產業方興未艾,各類時尚媒體紅紅火火,時尚編輯也成為媒體從業人員中的新秀。更重要的是,“時尚”本身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人們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永不會止步,尤其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市場需要專業的傳播者向大家展示當下的時尚之美。
專家點評:
片面地將時尚與奢侈聯系在一起,向往表面的“奢華”、“上流社會”和“名人”做不好時尚編輯。時尚編輯是時尚的“弄潮兒”,更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作。時尚編輯的工作頗具挑戰性,不僅要熟知各時尚品牌,還要有自己深入且獨到的品味,要下的工夫足以可見。專家提醒職場人,如果只是為了追逐表面的光鮮而從事這個職業,那么只會讓自己迷失其中,一無所獲。
八、旅游咨詢師
前景亮點:旅游顧問是個新興行當,它是基于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新職業。據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的《入境旅游年度報告2011》中數據顯示,今年國際入境旅客數量較去年增長6.6%。另一方面,據國家旅游局最新預測,2015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將達到8800萬人次,年均增長率為9%。行業的發展空間決定了個人的空間,旅游咨詢師屬于高端私人旅游服務,出色者收入頗豐。
專家點評:
旅游咨詢師和普通導游有很大區別。要成為服務高端客戶的私人旅游顧問,對旅游景點特色、當地人文風俗等方面的了解是基本要求,此外,要有一定的策劃能力,可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制定出個人旅游路線,并且為他們做好旅行中所有的安排。一般來說,高級旅游顧問至少能用兩門外語進行交流,并懂得跨文化溝通的交流技巧等。
九、網絡高級編輯
信息化時代人們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但網絡信息龐大,如何篩選出有效信息以及獨特的洞察力以及觀察度都是成為高級編輯必須掌握的。
十、理財規劃師
會賺錢不會存錢這已經是如今大部分白領一族存在的現象。理財規劃師小到針對個人,大到對企業規劃出合適的用錢方法,科學用錢。并且這一專業因為和經驗掛鉤所以是越老越賺錢。
另外,2019年4月1日,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等13個新職業信息。這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
此次新職業的發布,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林新奇分析,此次新職業信息的發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背景。第一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必然會有很多新職業出來;第二是要對職業相關的名稱和歸類做一個規范,給大家提供甄別和選擇的依據;第三,發布新的職業是對以往文件的補充和完善。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蔣承認為,新職業的出現說明無論是社會的生產還是需求方面都更加多元化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8%的受訪者看好新職業未來的發展,78.0%的受訪者希望從事新職業。